
很多人在填個人資料時,總會把"聽音樂"放在興趣那一欄。我常在想,"音樂"對大多數的人到底算是"興趣"?還是"習慣"?是為了驅逐孤寂夜晚的"聲音"?還是為了製造氣氛的"背景"?對我而言,音樂算是第二生命,沒有它,我會得憂鬱症然後瘋掉。
最初接觸音樂,應該是跟著爸媽聽蔡琴、潘越雲和一些民歌開始吧!還是小學生的我,並不了解歌詞在說什麼,只覺得旋律好聽;而且重點是,只要爸媽開始放音樂,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待在客廳裡打混,不用回房間做功課。
上了小學五六年級,受同學的影響,開始聽城市少女、小虎隊...等等偶像團體的專輯,儘管開始會自己買卡帶,但也說不上喜歡聽音樂,充其量只是為了趕流行罷了!真正瘋狂的愛上音樂是在國中之後,而且還是聽西洋音樂!現在想想,還真要感謝我那國中死黨...和她哥。還記得常到她家去玩,趁她哥去補習,我們就偷偷的把他珍藏的卡帶拿來聽。我們國一國二那個年代正流行Debby Gibson, Tiffany, Tommy Page, New Kids Of The Block, Richard Max...etc. 雖說聽不太懂歌詞在說什麼,但也因為如此,學會了欣賞旋律,甚而因之感動。這大門一被打開,我就像進了桃花源一般,回不來了。一下課回到家,就貼在收音機旁,轉到ICRT,專心的聽每一首歌。只要聽到喜歡的音樂,前奏一出來就趕忙按下錄音鍵,想錄製自己的西洋精選輯好一遍又一遍的複習。自己愛聽不夠,還會將錄音帶分享給好友聽,到最後,同學們總會拿著一大盒空白帶要我幫忙錄音樂。就這樣,發掘好音樂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。
從國一到高三這六年,廣播我只聽ICRT和余光的節目,買的卡帶只用英文、義大利文和西班牙文發音。到現在我還不懂當時為什麼老愛聽我聽不懂的歌,似乎只有那些歌能讓我感動?唯一能想出的理由大概是中文歌一聽就懂,不需要什麼咀嚼回味,所以一下子就失去了興趣吧!不過偶爾在特殊時期,中文歌還是能引起我的共鳴,只是對它們就不是單純的"欣賞",而是將它們拿來"療傷"了。第一次知道音樂可以這樣用是國三的時候。當時深深迷戀班上的一個男孩子,第一次嚐到暗戀的甜蜜與苦澀,每天心情跟著他上上下下,身邊的同學看我這樣也不免為我心疼。就在這時同學抄來了這首萬芳的《半袖》歌詞,一字一句都是那男孩子的寫照,也都是我的心情。於是我一遍又一遍的聽著這首歌,想著他,直到他喜歡上我最好的朋友。
第二次用中文歌療傷是在上了大學之後。又是一次苦苦的暗戀,又是身邊的同學不捨的看著,放給我聽劉若英的《打了一把鑰匙給你》。開始會唱KTV後,總是不斷的唱著這首歌來排解我對他三年來的感情,直到畢業前他跟我說他決定和學妹在一起。也許真的把這首歌唱苦了吧!美女溫(註1)居然從此以後只要聽到劉若英的歌就想到我。不過這首歌是我最後一次用一首歌去想一個人。基於對音樂的愛好,我不想再將它們"功能化"了。
很多人說劉若英的歌曲是現代都會女子的心情寫照,我也曾經很喜歡她。但不知道是不是她的歌越來越孤單,越來越無奈,我已經漸漸不敢再去聽了。她最近的新歌《我很好》,歌詞應該是在描述從失戀悲傷中走出來的女子,可我怎麼聽都覺得她《不太好》,有種欲振乏力的感覺。若要真是豁然開朗的話,就應該要像戴愛玲的《對的人》那樣釋然才是。不過對一個人妻而言,聽這些歌還真沒什麼共鳴,了不起就是想到年輕時的自己,慶幸一切都已經過去。
1 comment:
誰是美女溫?
Post a Comment